时不我待:让中国图书走出国门 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
2005年在上海举办的书展上共推出了“10本好书”,其中有7本竟是译著。近年来,书架上译著大行其道。据统计,去年我国出版商单是和英美出版商签订的进口图书版权合同就达6500份。
在大量外国图书涌入中国的同时,中国图书又有多少走出国门,登陆老外的书架?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孙颙对新华社记者介绍说,“我国版权买卖逆差巨大,买进卖出比例在10:1以上。”
让中国图书走向世界,已成为国内出版界的焦点话题。2005上海书展上,从1989年起就在中国从事版权代理的大苹果公司总裁吕光东博士指出,“直到今天,外国主流读者对中国的了解,仍然停滞在20多年之前。”
从在海外风靡一时的《鸿》到哈金的系列作品,欧美畅销书单上的中国图书,无一不是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为背景。难怪许多未曾涉足中国的老外对中国的了解相当浅陋,有人甚至以为中国人还留着长辫子,裹着小脚。吕光东相当无奈地说,他最近代理一位中国作家作品,总算开始描写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出文革了,算是一种进步吧!”
“每次我回英国,在书店只能找到关于过去中国的书籍。”在上海定居20年的英国人贝蒂·巴尔也深有感触,“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成果令人钦佩,但国外的普通民众往往了解不够。”
上海新闻出版局对外合作处崔国星副处长说,从数字来看,目前版权买进和卖出之比在10:1到15:1之间,而且,这‘1’中的大多数是大陆卖到港台、东南亚等华语地区的版权,真正能够卖到欧美地区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中国图书一直走不出去?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赵斌先生有个形象的比喻:“厨房离餐厅太远了。”厨房不了解餐厅里顾客的要求,做的菜顾客不爱吃。东西方读者,无论是阅读习惯还是思维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在中国畅销的书未必外国人爱看,而美国《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在中国也可能会遭遇滑铁卢。要把中国图书“烹饪”得合乎老外胃口,选题是最大挑战。
美国《读者文摘》远东地区图书出版总编辑陈龙根认为,经济的发达必然带动中国文化的外向交流。在多年的拿来之后,中国图书走出去已经时不我待。
近来,上海新闻出版局与美国读者文摘公司联合推出的《文化中国丛书》,在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点击率颇高。这套包括《沈从文和他的湘西》《王蒙和他的新疆》《中国的世外桃源》在内的丛书去年底开始在美国最大连锁书店班尼士·诺布销售,颇受好评。此外,美国《读者文摘》在2003年8月购买了《话说中国》的版权,随后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推出其中几卷,也引起了不小轰动。这些打开外国读者视野的中国图书,都胜在准确把握老外读者口味。
根据自己多年和美国读者打交道的经验,陈龙根认为,虽然老外对中国武术、建筑、饮食、服饰等等传统文化题材很感兴趣,但中国出版人必须打破窠臼,以文化为立足点把现代中国介绍给世界读者。毕竟,文化出版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发挥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力。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指出:“中国图书走出去,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而中国图书能否走出去,就取决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有多少!”
( 文字来源:新华网/金旼旼、孙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