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痛陈”买书苦恼:书店非超市卖场 图书非时令水果
书店非超市 图书非水果
如今的书店,新书进货后第一周被码放在很醒目的位置,如果卖得不好,隔周就会被安置在低架上,再过一两个月后就会被“丢”到角落里去,最后就进了出版社的仓库。书店里三年五年前出版的书读者很难买到,甚至想买一年前的书也无从问起。昨天,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组织召开的“著名教授谈读书和出版”座谈会上,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在“痛陈”自己买书的苦恼经历后呼吁,图书不是流星雨过天,不能瞬现瞬灭。
常销书空间在哪里
胡守钧的观点引起在座几位教授的共鸣。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说,近几年来,图书的年出书品种急涨,现在已经达到了21万种,但书的单本销售数量却逐年下降。对读者来说,可供选择的多了,但是书也“留”不住了。记者随即采访了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王为松,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上海书城现有图书品种16万,这就注定了我们现在的年出书21万种中有5万种进不了书城,出版社为争取在市场中的一席之地被迫扩张品种规模,哪里还有几年前出版的常销书的生存空间?应该承认,在畅销书之外,还有更多的图书具有相当长的生命力,而人类文化经典更是长久流传。不幸的是,现在的一些书店就像一个超市卖场,图书变成了时令水果,一时卖不完就处理掉。
区别对待不同图书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说,港台书店在这方面与内地书店有极大的不同。陈尚君说,在台湾能保证10年内的学术书都能买得到,虽然他们的出版业也是每年不断出新品种,但对好的、有学术价值的选题,他们每年都不断完善,不断推出新的版本,有很强的维持品牌的意识。相比之下,如果你要在这里找10年前出版的书,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能,这就造成了一些经典学术读物会被很多有心人错过。有人说,图书不是时令水果,其价值不完全体现在是否最新出版。不期望书店像酒店促销其产品那样出版时间越长越好,但至少对那些不因出版时间长短而影响其内涵价值的图书,网开一面,区别对待。
书店永远“喜新厌旧
很明显,现在全国出版业的图书出版周期缩短。浙江少儿出版社的郑重曾在一个场合跟记者说,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新书上架犹如时装模特走秀般晃眼便过,其结果是百分之八九十的新书一出版就死掉,不管图书价值如何,只要不是畅销书,寿命大多不会超过半年。而书店永远是“喜新厌旧”的。郑重说,从出版价值的追求上来看,经久不衰的图书才是最有价值的,有文化价值的图书并不是在书架上一两个月就能“火爆”的,但是它们有默默存在的必要。
(文章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