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时雨 【封面国画】籍忠亮 【装帧设计】时雨
诗文集《爱在天地间》(上下册)后记——
历 史 不 会 忘 记
◎时 雨/文
恶魔般的地震太残酷了,它不仅疯狂地毁灭鲜活的生命,也疯狂地摧毁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它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历史上我国屡屡发生地震,而每次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痛,都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平复。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扑面而来的5.12汶川大地震来得异常迅猛,迅猛得让人猝不及防,也使原本美丽的家园顷刻之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面对巨大的灾难,面对瞬间失去的亲人,我们不可能没有痛苦,不可能没有眼泪。虽然经历了地震带来的残酷打击和伤痛,但我们还是要坚强地生活下去,还是要保持我们应有的文明和尊严,因为生活需要我们挺起脊梁再次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的灾难,也是对一个民族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的勇气和力量的考验。
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难的民族,也是一个在灾难中不断成长和壮大的民族,而伴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文学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在一次次的灾难中得到不断的成长与辉煌。
5.12震后,文坛上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网络诗歌创作,一下子便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状态。紧接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和网络论坛上,大批的抗震救灾诗歌与散文随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充满着真挚情感的作品不仅感动着读者,也感动着诗人和作家们自己。毫无疑问,在抗震救灾的这个特殊时期,诗人和作家们心跳的频率是一样的,他们纷纷把凝重的感情聚于笔端,用自己的爱心和良知记录着民族的灾难与疼痛。特别值得一提也很令人感动的是,那些平时很少写作的人群,也一边在工作岗位上为抗震救灾做实事,一边用文学的方式记录这段特殊的历史以及自己切身的感受。于是,在灵与肉组成的文字里,我们找到了民族的根,找到了民族的魂,也找到了文学的根和文学的魂。
文字记录的是感动,是希望,是昂扬的民族精神,是高尚的民族情操,是感天动地的大爱情怀。读着这些充满良知的鲜活文字,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血性,感受到了文学的希望,也感受到了文学在灾难面前犹如黑夜里燃烧的一把火炬,不仅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也照亮了我们的前路,鼓舞了我们的精神。
当然,我不是说这些抗震文学作品就是完美无缺的了。事实上,这些激情之作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粗糙和艺术打磨不够的缺憾,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即兴之作,虽然立意都很好,但其思想上的深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也缺乏艺术上的精确把握。然而“暇不掩玉”。这些凝结着作者爱心、倾注着作者心声的作品,已无可替代地成为抗震救灾这个特殊时期的最强音,也成为全民抗震救灾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毕竟,血浓于水!编辑稿件过程中,看着这些充满真情的文字或抗震一线传来的真实图片,我一次次被感动地泪流满面,甚至泣不成声、伏案痛哭……就是在这种反复悲痛的状态下,我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度过了一个个难熬之昼,也终于如愿以偿地编完了这本凝结着作者和自己心血的书《爱在天地间》。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的《爱在天地间》一书本该在11月底出版的。期间种种原因延误了出版日期,实在是一言难尽。不断增减稿件、撤除稿件,还要精心修改稿件,反反复复,难以定稿;单单是一一索要与核对作者简介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无论怎样,经过半年的辛勤努力,书总算编辑成册。在这里,我要向所有入选稿件的作者、向所有关心我支持我出版这部书的亲友们,真诚地说声谢谢!同时,我还要在这里特别感谢那些为了《爱在天地间》一书能够顺利出版而倾情赞助支持的朋友们,对于朋友们无私的爱心奉献,时雨永志不忘!另外,我还要在这里感谢我在新浪网创建的“时雨文学沙龙”和“社会名流俱乐部”两个博客圈里的全体管理员们,因为他们在征稿过程中给予我很大的配合和支持,借此一并谢谢大家,也请大家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文章千秋事,人生百年梦。相信,历史不会忘记,为了让世人永远铭记这沉痛的灾难,我们曾用我们的良知和笔记录了同胞们深切的疼痛!
——2008年12月·慧心斋 |